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 近年来,中韩各领域合作发展迅猛,硕果累累:贸易额不断扩大、自贸协定持续发酵、发展战略逐步对接等利好正在为两国企业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伴随着两国的市场融合及产业对接不断深化,一些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字”同样渗透到了在华韩企的经营日常当中。
日前,多位韩企在华“一把手”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对于外企而言,离开中国市场谈规划是不可能的,只有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的脉动,才能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实现双向共赢。那么,这些韩企高管“瞄准”的在华发展“关键字”都有些什么呢?
“一带一路”:韩企期待与“欧亚倡议”实现对接
韩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池圣圭说,“如果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过去30年间实现了经济增长,那么‘一带一路’将是未来30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韩从建交至今一直保持着深厚的经济合作关系,但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两国之间的合作内容也应随之升级。“一带一路”和韩国政府提出的“欧亚倡议”经济外交构想有很多契合点,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双方贸易交流,特别是在IT、环保等新领域找到更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韩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安成国介绍说,韩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很感兴趣,其中30个大型集团拥有大额流转资金,只要找好项目,这些资金都将用来投资中国的“一带一路”相关项目。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前院长蔡旭认为,在产业合作方面,双方都在努力超越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合作,寻求在服务、能源、新兴产业等领域实现多元化、高水平的互补与互惠。
“中韩FTA”:多领域实现“1+1>2”加成效果
中韩自贸协定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今年1月1日实施第二次降税,涉及品目包括将在五年内实现零关税的1679个细目和十年内实现零关税的2518个细目。
自中韩FTA生效以来,很多韩国企业因商品降税而出口大增,给出口不振的韩国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
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降税幅度达到3个百分点以上的出口产品中,电子应用设备和金属加工机械领域的出口涨幅分别达97.6%和29.9%;纺织品和服装类产品涨幅分别为22.9%和18.7%。
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社长金在水说,中韩FTA生效消除了两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随着各领域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两国之间最终将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
韩国知名企业CJ(希杰)中国总裁朴根太也表示,中韩FTA的签定, 将为两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活力和动力,在诸多的领域实现“1+1>2”的加成效果。另外,韩中FTA将超越两国之间的“有形”的经济效益,带来能够跨越欧亚大陆的巨大经济影响。
“绿色发展”:绿色潜力孕育绿色商机
“绿色”是中国“十三五”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节能环保将成为中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这样诠释中国的“绿色”商机。
全球相关产业都在中国看到了巨大机遇,争相分享中国绿色投资红利。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肖天存认为,新清洁能源开发是中国未来能源安全和清洁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最大的机会之一。
比方说,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丰田等知名车企纷纷瞄准了这一契机。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许多部件也在中国实现了生产本土化;不少韩国企业已在该领域捷足先登,在中国“抢滩登陆”。以韩国LG化学公司为例,它在南京建立了其全球第三个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LG化学透露,公司已经锁定了中国“前十强”整车厂中大半数的客户,产品覆盖了从轿车到纯电大巴的多种规格电池;计划到2020年,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电池销售额达1.5万亿韩元(约合12.7亿美元),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
浦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成熙认为,中国针对产能过剩行业及污染企业的结构调整将逐渐加速。对于韩企来说,这一转变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课题。未来,浦项中国将致力于利用先进的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强化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以此实现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
朴根太说,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正在影响着很多国家,对于外企而言,离开中国市场谈规划是不可能的,参与到中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战略建设将成为外企发展的最佳选择。(记者董小娇 田明)
查看更多关于【经济/文化】的文章